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 余蓉 通讯员 邹敏
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重点野外观测站,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这些看似枯燥却令不少高校羡慕的数据,属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近些年,中南林科大围绕着“林”,大力发展学科建设水平,以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科技和学术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把学生培养成可用之才。
2001年12月,森林培育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该校“零”的突破。2007年,木材科学与技术和生态学2个学科也成功获批。至此,该校的国家重点学科达到3个,位居省属高校前列。
如何深挖重点学科的“潜力”,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发展,构筑优势学科群,中南林科大想了很多办法:专门成立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遴选学科带头人、学科顾问和“树人学者”,促进学科围绕“林”自主创新……计划专项行动多至18项。
多措并举下,传统的优势学科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先后落户到实力雄厚的生态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像这样同时拥有2个以上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高校,全国仅4所。
一同发展壮大的,还有从“林”发展的土木工程、生物工程、家具与室内设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大批新兴优势学科。学校依托于此构筑了林学、林业工程、生态学、生物学、风景园林学等优势特色学科群。
其中土木工程立足于“林”的学科成果,就有绿色生态混凝土制备技术、生态护坡技术等7大项,并且在张化高速得以运用,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2014年6月,生物工程学科也凭借其“林”基础,承担了“林木纤维乙醇生物共转化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此为2014年度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致力于把我国丰富的林木资源转化为能源。
学科发展了,一大批高端学科平台为学者骨干提供了“用武之地”,科研成果也屡创佳绩,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森林培育学科教授谭晓风,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致力于研究南方砂梨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该学科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科研实力大幅提高。在新的科研平台上,谭晓风一改传统研究思路,将“自交不亲和基因理论”运用到良种选育和栽培中,突破了最关键的技术难题,其产品各项指标丝毫不输北方梨。2011年,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南方砂梨已在湖南、江西、贵州等多个省大面积栽种,到目前,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累计新增产值43.06亿元。仅浏阳市大围山镇栽种面积就达4万多亩,人均水果收入达2000元以上。
再比如木材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学科的吴义强教授,带领团队开展的无烟不燃木基复合材料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其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木材1200℃无烟不燃,核心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年创利润数十亿元。
中南林科大规定,所有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授课。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拥有大批高端设备的实验室动手做实验,随教授参加实地考察、实践活动,一些优秀学生还能直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教学相长,以林学院为例,每年都有超过30%的毕业生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和高校深造。
2012年底,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张竞翔的设计作品,获得被誉为世界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的“红点奖”。应用物理学的李羲在校期间获得5项发明专利、33项个人实用新型专利。风景园林学的毕业生是“抢手货”,供需比保持在1∶5。
■意见摘要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摘自《中共湖南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相关链接
高校学科建设同质化突出
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高校的学科建设同质化现象突出。学科总共13大类,省内大部分高校都有七八个学科,在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同时,专业的雷同也就在所难免,这在全国也是普遍现象。在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方面,老牌的高校做得比较好,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但是近几年升本的高校就面临较多的困难,首先是底子薄,其次没有优厚的条件去引进学科建设人才,有的连本校的人才都在流失。可喜的是,现在各个高校都意识到了特色学科的重要。比如湖南女子学院就在积极发展家政学科,湖南警察学院就以法学(公安学)为学科发展重点。学科发展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学校与行业积极合作,苦练内功,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