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教研究
大学“四问”与大学生态
时间:2017-09-06    0次浏览    来源:

校长 廖小平教授

  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社会全面转型和深刻变革、世界处于全球开放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已体现出五个新常态:即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在改革创新中释放办学活力,以法治思维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政府宏观管学与社会参与办学相结合,大学深度开放与教育科技引领成为新常态。五个新常态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发展与这个时代息息相关。结合五个新常态和我校当前的实际,我认为以下关于大学的四个哲思问题和大学生态对于学校未来发展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思考。 

  一、大学“四问” 

  (一) “我是谁?” 

  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大学本质和中南林科大办学定位的认知。大学的本质就是“学”,这个“学”就是学问、学者、学生、学科、学术、学风、学府。学校办学定位包括学校属性定位、目标定位、特色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等。我们要通过对大学本质和办学定位的深入讨论和正确认知,取得对大学本质和中南林科大办学定位的最大共识。 

  (二) “我从哪里来?”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个问题要求我们不能割断中南林科大的办学历史和精神纽带。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南征北战,跌宕流离,又是多单位合并,但学校的血脉没有断流,优良的传统在延续。习近平曾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在近六十年的办学历史中梳理办学传统,总结办学经验,彰显办学特色。我们要不忘来路、不忘初心、保持最初的信仰和信念,敬畏历史,感恩前辈,传承文化。 

  (三) “我现在在哪里?” 

  在中国改革的风云际会中,在中国高等教育格局中,在省属和行业高校中,中南林科大处于什么层次、处在什么位置?中南林科大的优势在哪里?劣势在哪里?制约中南林科大加快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是什么?中南林科大能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和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什么特殊贡献?我们都要用心思考。许多当下的现实问题归之一句话:“我现在在哪里?” 

  (四)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要回答中南林科大未来的发展蓝图和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一蓝图和目标?未来的路怎么走?等等。也就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应该办成怎样的大学?怎样办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讲清楚的,但有一点是我们应该一起努力的方向,这就是“追求卓越”。卓越并不完全是一个目标和标准,卓越的本质应该是将自身的理念、优势、能力、资源,甚至包括想象力等,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境界、艺术和努力。这正与《礼记》中的“止于至善”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以追求卓越和止于至善的精神办好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南林科大人的最大追求和最高境界。 

  二、大学生态 

  大学有其自身生态氛围。在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十三五”开局之年,我们在扎实做好日常工作和成功开好党代会的同时,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学术生态和育人生态,即塑造优良的“大学生态”,这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 大学政治生态 

  关于政治生态,我认为学校良好政治生态的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这里我是根据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探讨。我觉得我们学校现在首先是要讲团结、谋发展。我们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一起工作,也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一道工作。人都是讲感情的,也是有感情的。十年前,我加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个大家庭。十年里,我与学校血肉相连、情感相依、共同成长。但是我说的感情不能庸俗化,也就是说不能利用感情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搞小圈子。我讲的团结不是一团和气、失去原则的团结,而是讲原则、讲健康感情的、把学校发展好的前提和基础上的团结。 

  二是要讲学习、促工作。第一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学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八项规定、九项规定等我们党内当前和长远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二要结合本职岗位学习国家和省里政策性的文件、规章制度和相关业务学习,预防能力不足的风险,更好胜任本职工作;第三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要及时了解、学习党委和行政的决定、决策,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一些当前要解决的工作,面临哪些问题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三是讲规则、定机制,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一点,我和书记想到一块去了,书记是长期的领导管理的水平觉得急需要这一点,我是长期的工作体会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们讲的规则是个规则体系,有四个方面:一是工作层级和合理授权,要通过一种制度和机制来明确工作的层级和职责,然后按规则和程序办事;二是我们有的领导干部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两种权力和两种身份,要注意它们的边界并注意不同场合的角色转换;三是会议规则,包括会前、会中和会后规则。我们任何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会议,都必须考虑会前的充分准备,并通过有效的会议机制保障作出的决定决策、工作部署会后得到及时准确的贯彻执行。我觉得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明确各自的职责,就是书记讲的“心中要有责”,在这个位置上有责任感你就能把事情做好。四是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这个太重要了。我们既要有教育家的眼光,又要借鉴企业家的思维。具体怎么做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需要学校管理层和各单位好好思考和研究。 

  () 大学学术生态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是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场所,学术精神和学术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内核。一所优秀的大学,不仅体现在学校规模、教学质量、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硬实力上,更体现在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学术精神和文化底蕴上。而学术精神,是学校师生科学精神、学术风范和价值观念的群体意识,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形成了坚韧不拔的集体意志,秉承着“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精神。“求是”意即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求新”意即敢于求索、勇于创新,“求是求新”彰显的是中南林科大长期以来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和学术品格。 

  基于这一理念,我想,我们中南林科大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学术生态?要形成怎样的学术文化?首先,我们全体教职员工要继续秉承“求是求新、树木树人”的校训,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提倡求是求新、文明高雅的文化活动与道德风尚。其次,要规范师生学术行为,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取向,形成严谨治学、诚信为学的学术风气和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研究氛围。再者,在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学校要敢于求索、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要办出特色,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三) 大学育人生态 

  育人生态中,我觉得学校的校园环境对育人和构建和谐的人居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理想林科大”大讨论的征文和合理化建议中,有很多是有关校园环境建设及管理方面的。我校新校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但还存在较大的管理和提升空间。我们将在校园建设和管理中加强整体规划、提质改造和精细管理,用两年左右把校园建设成为宜居、宜学、宜工作的园林式、精品化、有品位的美丽校园。而且,校园建设还要体现中南林科大校训、内化林科大精神,体现学校文化内涵。校园,应该成为使广大师生员工具有依恋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共同精神家园。这一点对建设理想林科大非常重要。 

  三、学校发展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具备大格局和宏观视野。在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下,在中南林科大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提升自己的格局,拓展自己的宏观视野,并以此完善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突出规划刚性实施要求,使之具体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的十三五事业发展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二)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四个意识”,对工作要提前思考、敢于担责、善于履责,要在改进作风、改善民生、服务师生群众中善做善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还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权、欲、情、事四个问题。广大师生要努力改变习以为常、随遇而安的工作状态和鸵鸟式的工作策略,主动思考、积极作为。  

  (三)重构学科布局,进行科技综合改革。从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环境和我校实际来看,学科水平是大学地位和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重要的生命线。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定要有一流的学科。全校上下都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学校要充分体现生态林业特色和优势,重构学科布局,特别是要改革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筹备召开第一次学科建设大会。同时,要进行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切实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启动以定岗定编定责为基础的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五)凝练核心价值,培育中南林科大精神。中南林科大的核心价值和中南林科大精神一定要明确清晰,才能更好为学校发展和师生干事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要在全校开展凝练和培育中南林科大核心价值和中南林科大精神的大讨论,形成“包容、合作、坚毅、公允”的新中南林科大精神。这点我与书记的思路是一致的。 

  总之,突破我校发展瓶颈的根本之道是,不断优化我校文化理念、体制机制、干部素质、学科布局和人才队伍。我们一要“敢”字当头,在难题面前敢闯敢试,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困难面前冲锋在先,勇于破解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问题;二要有所作为,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团结一心,抓好学校建设顶层设计;三要攻坚克难,以清晰明白的思路、百折不挠的意志、抓铁有印的力度,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能力抓上去,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担当,把工作一项一项完成好,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把未来的发展之路一步一步走稳走实走好。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096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