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规划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7-09-06    0次浏览    来源: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两个纲要”),结合学校建设与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学校发展成就

(一)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本专科生规模逐步扩大,到201012月,在校全日制学生达到26679人,其中本科生22110人,研究生1722人,相比“十五”期末,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2.5%,本科生人数增长了32%,研究生人数增长了109%。

(二)学科建设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学科由1个增加到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由5个增加到9个,新增率居全省高校之首;成功申报2个国家特色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由2个增加到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12个增加到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由4个增加到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38个增加到67个;专业硕士类别由3个增加到5个,专业硕士领域由4个增加到2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2个增加到3个,学校被评为湖南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获得了林学、林业工程、生物学等10个一级学科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专任教师由828人增加到122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由57人增加到249人,占20.26%,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由374人增加到921人,占7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量从388人增加到625人,占50.8%。现有博士生导师117人,硕士生导师485人;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3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省“百人计划”人选1人 ,“芙蓉学者”特聘(讲座)教授5人,省优秀社会科学专家1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8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7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优秀教师5人,省教学名师3人,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余名,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50余名。

(四)本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设本科专业21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63个。共争取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立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有精品课程15门,特色专业13个,大学生研究型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49项,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名,优秀教材3部,优秀实习基地12个,优秀教研室8个,省教改课题56项,重点专业4个。被教育部确定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高校之一。我校获得了硕士研究生推免资格。招生范围从全国27个省市扩大到29个省市,并在全国12个省市区实现一本招生。近五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2.8%。我校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等竞赛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447项,省、部级奖励1066项。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3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多次被评为湖南省先进单位。

(五)研究生教育水平稳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招生由38人增长到4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由321人增加到561人,在职硕士研究生招生由77人增长到273人,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由824人增长到1722人。博士生导师由79人增长到117人,硕士生导师由194人增长到485人。新建了研究生创新基地3个。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篇、优秀硕士论文20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篇。

(六)科学研究成绩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经费2.2亿元,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22项。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24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300多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94余篇。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个。产学研合作范围辐射到了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

(七)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争取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4个。新增了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将按专业设置的离散型实验室按学院(中心)整合成25个教学实验室(中心)。学校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专项资金6300万元,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近1.03亿元,全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从1.65亿元增加到3.18亿元。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学校与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关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招收本科学生1315人、专科学生1046人;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合作举办四个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三个本科专业国际教育实验班项目;共派出国际教育项目学生414人;共招收各类留学生283人(含国家公派10人),学校连续两年获湖南省留学生工作先进单位;派出美、日、俄、韩、法等国海外交换生146人;共聘请外教人数累计达到76人,我校聘请的外教在语种、人数、学历水平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外教管理工作屡次获得市、区公安系统表扬;出国交流合作共36批次;召开国际学术会议5次;集中派出34名教师赴美、英、奥出国进修;接待海外合作院校来访团的总数达到了123个,共610多人次。

(九)继续教育与企业干部培训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年度招生4000人左右,高等自学考试年度招生2500人左右,培训教育年度招生近500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累计招生16788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累计注册各类考生11087人,组织开展各类短期培训和技能鉴定2547人次,创收4000多万元,累计完成上交学校经费3000多万元。新建函授站(点)28个,新增自考助学点20个。与60多家社会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由“十五”期间的48个增加到78个;自学考试助学点本科专业由4个增加到28个。

学校企业干部培训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举办了企业干部培训班和省直厅局党政干部培训班共计296期,培训各类企业干部和党政干部15660人,承办了省管国有企业领导班(厅干班)5期、中层骨干班(处干班)9期、省委各部门、省政府各厅局处以上干部自主选学班3期,培训优良率在90%以上,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省经信委和省财政厅等部门的好评,为学校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土地244亩,新建了科技综合楼、电子信息楼、音乐楼、体艺馆、林大桥、成教楼、后勤综合楼、东西园运动场等12个项目,累计新增校舍面积24.34万平方米;新增师生运动场地4.5万平方米,维修改造公共服务设施10万平方米。长沙、株洲两校区网络实现了千兆链路连接,校本部东西校区架设了万兆主干光纤。图书文献总量由139万册增加到185万册,电子图书数据库增加到15个。

(十一)校园文化传承创新

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50周年庆典。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定2010年为“校园文化建设年”,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组织承办了湖南省高校第二届校园文化论坛暨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大学更名后的整体形象宣传为重点,继续实施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形象设计与塑造工程”,先后确定了校名标准字体、校标、校歌等一系列学校文化标识,修改完善了学校电视专题片和宣传画册。学校对校园网主网站、新闻网、英文网及各二级网站在内的90个网站进行了全面建设升级。校报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并进入彩色印刷时期。2008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两项成果获2010年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十二)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

 “十一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使党委、行政成为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积极推行校务公开,推进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加大在工程建设、设备采购、财务收支、干部任用、职称评定、招生等易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的制度建设。按照国家和湖南省的有关规定,在以上各工作领域严格实施“阳光工程”。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多次受到省级表彰。不断创新党建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党建工作评估”、“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多次得到上级党组织的肯定。学校先后荣获“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高校”和“湖南省高校党建研究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大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精神文明创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先后被授予“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和“湖南省文明单位”等称号。不断加强统战、离退休和工会工作,切实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平安的建设发展环境。

二、学校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校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学科引领、教育提质、人才强校、管理创新”等四大工程(以下简称“四大工程”),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攻坚阶段,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

1、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随着经济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更加广泛和深入。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为了争夺教育资源,提升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围绕高等教育展开的竞争日益激烈。

2、多元、公平、合作和创新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009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了《高等教育与研究的新动力:社会变革与发展》公报。公报突出强调了高等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分别讨论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入学机会、公平和质量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学习、研究和创新非洲高等教育5大高等教育发展热点问题。公报呼吁各国政府应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鼓励多元发展、加强区域间合作,以促进全球、多元知识社会的建立。

3、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深,地区参与不断加强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巴黎会议公报呼吁,加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的力度,进而建立并加强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和研究领域;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国家和国际双重层次多方面的行动。

4、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

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要求各国建立自己的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同时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同时,扩大教育机会也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了挑战,确保教育质量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各国已经或正在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评估方式来保证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

(二)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新趋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我国将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主题就是:教育质量提高、特色发展和大学制度改革。“两个纲要”的颁布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中国高等教育描绘了新的发展宏图,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高等教育进入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内涵的新阶段

高等教育已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从外延发展为主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 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全国高考生源在2008年到达历史最高人数1050万人后,开始全面下降,最近两年累计下降了200万,这一态势将可能延续至20172020年前后。同时,最近三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大幅增长,从2008年的57%增长到2009年的61.7%2010年达69.5%2011年达72.3%。高考人数的逐年持续下降,加剧了高校之间的竞争,也使高校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新挑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要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根本使命,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

2、高等教育进入转型定位、强调特色的新阶段

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已成为大学办学的重大课题。国家《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特别强调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式。这就要求每一所大学都有清晰的层次定位和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目标个性化、规格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各层次大学追逐的焦点。为此,国家启动了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对非“211工程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

3、高等教育进入改革创新、完善体制的新阶段

高校体制改革创新已走向实际操作层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正在加快。2010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高等教育改革确定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三大任务。重点方向是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克服行政化倾向;探索教授治校的有效途径;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湖南省已确定开展扩大省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权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试点。

(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学校发展新机遇

当前,我国林业行业和中部区域发展形势均发生重大变化,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将为拓展我校发展空间提供新的机遇。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20096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做出了新的定位,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从而把林业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为林业院校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到2020年,我国林业系统从业人员预计将达到185万,其中各类专门管理和技术人才需求95万人。此外,相关的环境、食品、机械、交通、道桥、能源、材料等行业或重点领域也有新的发展,社会需求旺盛。

从区域发展上来看,当前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及长株潭城市群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湖南尤其是长株潭地区发展势头强劲,从而使我校的发展区位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200911月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将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重点规划内容。建设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和法治湖南等四个湖南更是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难逢的机遇。

201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09-2020)》启动实施,提出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本科院校留学生人数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建成5所左右省属高水平大学;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和在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专业。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以上,本科院校留学生达到在校生人数的5%,高等教育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建成在全国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长株潭高校群。

(四)学校发展所处阶段与差距分析

1、我校正处在内涵式发展的提速阶段

内涵式发展是以质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全校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内涵式发展之路,启动实施了四大工程,并将内涵建设与创建高水平大学结合起来,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具有自己的优势和良好基础,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学校规模与办学空间迅速拓展,办学环境和支撑条件显著改善,学科专业层次不断丰富,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显著加强,多科性大学发展格局初步构成,成为支撑我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当前我校在内涵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难题,学科专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学术资源还未有效整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还很缺乏,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成效不明显,国际化程度还不高。

2、我校正处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阶段

经过前十年的规模快速扩张和近几年来的内涵不断提升,学校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增强和提高,努力跻身中西部和湖南省高水平大学行列。在冲刺高水平大学的征途中,我校具有两个有利的条件:首先是自身实力。与同类院校相比,我们在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次是外部环境。中西部地区和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已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中,我校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行业特色。我校与国内高水平大学最主要的差距在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水平人才数量上,亟需加快高层次拔尖人才和一流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此外,我们在科学研究,特别是科研经费总量和标志性科研成果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差距。当前,要深入总结挖掘办学50多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找准我们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今后的主攻方向和工作重点,千方百计在衡量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新的突破。

3、我校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攻坚阶段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发展,是我校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面对内涵式发展和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要求,学校对原有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又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启动实施了管理创新工程,特别是在全校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标志我校改革创新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000年学校实行部省共建、以省管理为主的新体制以来,全校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在优化布局结构、调整战略重心、完善多校区运行机制、完善校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深化教学、科研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或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仍然存在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在决策机制、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科研、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改革创新,校院两级人、财、事等权限划分还要进一步明晰,资源配置尚需进一步优化,管理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分类管理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还要进一步完善,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能力还要进一步增强。

 三、“十二五”学校发展的定位与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两个纲要”为指南,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四大工程”为载体,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目标管理为抓手,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整体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以林为特色,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居国内先进行列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二)发展定位

1、办学类型: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巩固继续教育和企业干部培训,适度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

3、办学特色:依托林业行业及区域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全过程。

4、人才培养:

1)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专门人才;

2)研究生教育:科学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

5、专业发展: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强化特色

6、学科发展:以林为特色、理工农并进、经管法文结合、文理渗透、多学科协调发展。

7、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同步推进。重点发展面向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研究,积极发展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8、服务面向:立足湖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

9、学校总体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巩固继续教育和企业干部培训,适度发展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以林为特色,理工农并进,经管法文结合,文理渗透;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效益显著;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把学校建设成为居国内先进行列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三)发展思路

1、深入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提升内涵质量

继续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提质为中心,以人才强校为根本,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切实提升学校内涵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着力强化办学特色

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加强新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推进部分老专业的改造,构筑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3、加强与行业及地方合作,着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继续坚持以社会服务为指南,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探索学校与行业、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模式,探索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提升学校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4、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以“两个纲要”为指南,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深化学校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切实解决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着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5、切实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盘活校内资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重点专项资金投入,加强教学和科研平台建设,切实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着力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十二五”学校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办学规模

基本稳定本科生规模,积极扩大研究生规模,有序推进国际教育和留学生教育,适度发展民办本科教育。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努力构建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38600人左右: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步提升到24000人左右,研究生总规模达到4400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规模达到2600人,(硕士研究生2400人,博士研究生200人)。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到1800人左右。各类留学生200人左右。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0000人左右。

(二)学科建设

1、重点学科建设

大力实施重点学科培植计划,建立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规范化培植体系。同时将优势与特色学科群建设纳入到这一体系当中,培植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优势特色学科群。力争在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或重大进展,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0个以上。构建6-8个优势与特色学科群。

2、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

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3、学科发展平台建设

大力实施学科基础平台建设计划,加强学科基础平台建设,改善学科发展条件,特别是建设好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并完善各学科工作条件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创新服务平台、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新增国家级实验研究平台1-2个、省部级实验研究平台8-10个,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

4、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及新兴学科建设

学校将重点扶持在林学、生命科学、林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中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究方向,发挥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原创性作用,填补国内、国际某些研究领域的空白。

学校将对理学和人文社科中发展较晚,但具有一定特色和发展潜力、有进一步拓宽学科覆盖面能力的后起学科,予以必要的扶持和建设。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和行业的特色优势,新建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生命力的新兴学科,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专任教师规模与结构

2015年,专任教师总量达到1400人左右,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海外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达到10%以上,具有连续6个月以上海外研修经历教师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引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特聘教授(如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等)2-4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如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等)8-10名。

2)引进、培养一支50人左右的学术基础扎实、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如湖南省领军人才、芙蓉学者、杰出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人选、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树人学者、青年英才计划人选等)。

3)培养一批300人左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4)加强现有科研与教学团队建设,新组建34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

(四)本科教育

1、专业建设

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促进基础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协调发展。本科专业总数增至70个左右。加强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国家战略和社会急需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优势与特色专业建设,建成10个左右体现我校特色、学科融合度高、知识面宽的省部级以上特色专业。

2、专业认证

为了提高我校工程教育专业的竞争力以及工程教育专业的质量,贯彻教育部有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精神,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电子类、土木类和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

3、课程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继续加强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拟建校级精品课程60门。

4、教材建设

切实加强优质教材建设工作,力争立项校级规划教材6080种,各类出版社规划教材2535种,国家级规划教材1015种,国家及省部级优秀教材68部。

5、学科竞赛

精心组织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中取得全国一等奖2-3项、二等奖4-5项,其他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共计150项左右。

6、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3项,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7、质量监控

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质量评价标准,扎实开展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实现教学质量控制的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技术化,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8、招生就业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以提高生源质量为主体,力争一本录取省份扩大至15个。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强化创业教育,力争每年的就业率在90%左右,就业质量在50%左右。

(五)研究生教育

1、积极扩大教育规模

2015年,全日制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60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400人,博士研究生200人。非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发展到1800人左右。

2、逐步提高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提高到50%左右,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数量2030个。

3、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

按照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类别完善研究生学位授予标准。健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4、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和科研项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学校、学院、导师和企事业单位相结合的全方位资助体系。

5、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水平

力争实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获省级优秀博士论文5-8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0篇左右。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力争在三大检索中收录一定数量且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6、提升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

立足创新能力培养,拓展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强化职业素养培训,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

7、努力提高生源质量

改变第一志愿生源偏少的状况,加强招生宣传和考前咨询服务,将第一志愿录取率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

(六)科学研究

2015年,我校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1、坚持基础科学研究

重视基础研究,促进相关及相近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增强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基金类项目数量每年增长10%

2、加强科技攻关

针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组织学校相关优势科研力量,重点加强相关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科技纵向经费每年增长10%

3、加快应用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围绕行业、区域科技需求,特别是结合“十二五”期间行业、区域重点工程建设内容和建设“四个湖南”工程,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现有科技成果熟化和转化。到2015年,成果转化率达到60%

4、重视知识产权申请和保护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到2015年,学校新申请专利数量翻一番,新品种和新标准数量达到10项以上。

5、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学校将基于“夯实基础、培育特色、努力创新、均衡发展、服务社会”的基本原则,调整布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到:人文社科项目立项层次高、经费成倍增长、成果奖和研究基地取得新的突破、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幅提升。

6、着力办好学术期刊

在确保《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科版)》学术地位的同时,重点提升《经济林研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家具与室内设计》的办刊水平。

(七)实验室建设

1、加强重点实验平台建设

力争有1个国家级实验室(或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重点建设好“十一五”期间已获立项的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科技部野外观测台站、1个湖南省工业设计中心、1个湖南省工程中心、3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及竹业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乙醇研究中心、林业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基础好、特色强的学科(科研)实验平台。

2、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继续做好森林植物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湖南省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项目年更新率10%以上。切实保证本科教学的实验开出率,新办专业实验开出率要达到90%以上,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实验开出率100%,专业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

3、加大实验室设备投入

通过争取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和湖南省各类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学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与社会资助,力争实现“十二五”期间年均实验室建设经费超过2000万元,共计投入1.2亿元,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与省部级学科(科研)实验平台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学校实验装备水平。加大实验室管理创新,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和大型精密仪器共享管理,为开展高水平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实验平台支撑。

4、推进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做好专职实验教师和实验辅助人员的定编定岗和人员聘任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引进或调整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实验教师队伍。“十二五”期末,力争专职实验教师人数达到2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占40%以上。通过开展在职培训、校外进修等方式,逐步建设形成一支能够满足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实验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实验队伍。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

稳固现有海外合作关系和合作项目,重点拓展与海外名校、名专业的合作;争取成功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2-3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年招收人数300人左右;在提升国际教育项目培养质量的同时,完成与国外合作大学的课程体系的全面对接,初步建立起国际教育教学质量动态监控体系,并向其它专业推广。初步形成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层面的多层次国际教育体系。

拓展学生和教师交流层次和规模,实现学生公派出国留学的突破及教师海外培训常态化,学校年度海外交换生达到200人左右;实现在校留学生年均200人以上,扩大学历留学生比例和留学生专业的选择面。重点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及交叉学科的国际科研和学术合作,加大引进世界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任教和合作科研的力度;支持各学科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及国际学术刊物

(九)继续教育与企业干部培训

成人高等教育每年招生3000人,在校生规模巩固在8000人左右,函授站数量巩固在20个左右,其中50人以下的站(点)要逐步调整,200人以上规模的站(点)力争达到10个以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脱产生每年招收200人左右,业余生每年招2000人左右,在籍生规模力争达到7000人左右;培训与职业鉴定每年组织500人次左右,其中高层次培训力争达100人左右。

企业干部培育年培训规模达到50个班次以上,培训人数在3000人以上;培训质量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巩固我校作为湖南省企业干部培训基地的地位。

(十)基础设施建设

1、基本建设

学校将新建和改造教学、科研、行政和学生生活用房15万平方米左右;努力扩充校园土地面积,着力拓展校园发展空间;在湖南省内立项建设1个校属实习林场。

2图书馆建设

扩建馆舍,增购图书及设备,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料达到280万册,努力把我校图书馆建设成为中南地区林业科技信息存取中心。

3、数字化校园建设

以千兆校园网络为平台、以有线网络覆盖校园各楼栋及办公区域和无线网络全校园覆盖为基础,全面建成一个资源共享、协同全面的数字化校园,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

(十一)校园文化建设

1、着力培养富有特色的“中南林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倡导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学校优良传统,使具有我校特色的“中南林精神”逐渐形成并成为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角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内涵建设提供支撑和引领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丰富学校文化体系。规划建设具有历史底蕴和现代气息的校史馆,进一步加强学校标识管理。不断提高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力争学校成为“湖南省文明标兵单位”和“全国文明单位”。

2、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大力推出并宣传典型先进人物的事迹。弘扬校园高雅艺术,重点打造“林大讲坛”、“名师导学”、“书香校园”、“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大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3、大力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重视校园人文、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倡导开展绿色文化活动。科学配置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继续探索“文化生态校园”的建设思路,完善“五个一建设”,即:一环(中心广场)、一路(陶铸路)、一馆(校史馆)、一报(校报)、一网(新闻文化网),逐步形成秉承学校传统、蕴涵学校特色、布局结构合理、环境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

4、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展示特色、规范运行、强化服务、安全便捷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化、沉、正、删”的网络舆情管理策略体系,牢牢把握网络建设主动权。

(十二)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学校将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修订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教育、培养、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

2、继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总支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工作成效和工作水平。

3、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廉洁勤政、团结协调、开拓创新,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的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开创人才辈出、生机勃勃的干部工作新局面。

4、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要以人文关怀凝聚人,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珍惜教师的荣誉,弘扬群体创业正气。

注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积极推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着力弘扬人文关怀,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

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创新模式,强化实效,营造校园心育文化,培养全体学生“健全人格、和谐心态、心理素能”,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

五、“十二五”学校发展的措施与保障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

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政议事制度,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切实提高党委和各领导班子驾驭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能力,发挥好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思想引导、组织推动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1、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按照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大力推进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用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先进理论武装自己。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2、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形式、内容和载体,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在优秀大学生、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职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注重质量、增强实效。

3、切实加强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三支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用人机制,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注重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不断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积极探索干部责任追究和分流退出机制,激励和约束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4、重视和加强统战工作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重视和加强统战工作,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战线,为加快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广泛支持和有力保障。深入开展“同心同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进政治共识,进一步巩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建设目标,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争创先进基层组织,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探索和建立无党派人士、留学归国人员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外人士意见建议回复督办制度;充实和创新民主党派调研模式,为党外人士履行建言献策、民主监督、服务社会职责创造条件。逐步把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学校干部教育培训的总体规划,建立和完善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教育机制,提高和优化党外干部的能力和素质。

5、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强化财务、基建、招生、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确保权力运行的规范化、透明化。逐步建立起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的职能,提高各级组织和全体干部的执行力,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6、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主题教育、素质教育、实践教育和典型教育中寻求突破,充分发挥优秀大学生典型的示范作用。实施全校优秀大学生培养项目,择优组建优秀大学生巡回报告团在校内各院系巡回讲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7、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针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途径。落实稳定和安全工作责任制,实行安全稳定问题的“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从源头上遏制影响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积极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

(二)大力推进学科引领工程

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夯实基础,深挖内涵”的原则,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要在夯实学科发展基础的前提下,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挖掘学科内涵潜力,完善学科发展体系,提升学科综合实力,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引领作用和对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支撑作用。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与培育

实施重点学科建设与培育计划,具体包括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培育、新兴学科培育以及优势与特色学科群建设等专项行动,挖掘新兴学科增长点,发挥多学科集群效应。

2、加强学科基础平台建设

实施学科基础平台建设计划,具体包括学科工作平台建设、学科创新研究平台建设、学科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及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专项行动,整合学科资源,搭建完善学科基础平台。

3、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实施学科人才梯队培植计划,具体包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梯队带头人培植、优秀学术团队培植等专项行动,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科队伍整体水平大幅度提升。

4、加强科技创新源头发掘

实施学科自主创新促进计划,具体包括自主创新源头发掘、重大创新成果孵化、优秀学术理论孕育等专项行动,大幅度提升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赶超、引领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三)着力抓好教育提质工程

坚持以教育提质为中心,正确处理好“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按照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湖南省高水平大学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对教学单位实行分类指导,全面实行目标管理。要促进管理中心下移,逐步改变教学运行与管理高度集中的状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的“3+1模式”。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专业结构,继续做好专业的调、停、整、改。要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打造省内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牌专业。要加强和推进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要以公共课、基础课、大类专业基础课和量大面广的专业主干课等课程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对象,着力提升课程建设水平。要加强森林资源、环境生态、设计规划和材料科学等方面的教材建设,形成我校教材建设的特色化、精品化和系列化。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和新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努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切实加强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名师培养与选拔,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长效机制。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改革的研究水平。加速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搭建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搭建实验室开放管理平台,提高管理效能。

2、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

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与教育改革工程,切实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完善对导师和学生的考评奖励机制;加强新聘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管理,努力提高导师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提高导师中博士学位的比例;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细化教学过程实践环节;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专项技能培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和推动研究生创新项目的实施,建立适合研究生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培植国家级、省级优秀硕士和博士论文,打造一批研究生教育的精品课程和规划教材。

(四)强力推动人才强校工程

坚持以人才强校为根本,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硬的人才队伍,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1、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特殊人才岗位计划

重点培养、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具备国际学术背景的学术大师,造就在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和科研领军人才,切实加快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迅速提高我校的整体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人才竞争力。

2、实施博士引进、培养和储备计划

大力引进学校急需、长远必需、爱岗敬业、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博士;优先引进“985”、“211”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优质人才储备。定期遴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其教书育人及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高素质、充满活力的青年骨干教师,扶持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加快培育青年科研、教学骨干和后备带头人,促进人才梯队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人才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计划

以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省百人计划人选、省领军人才、芙蓉学者和树人学者等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领衔,以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科研项目为依托,充分重视学科交叉领域及学科群发展,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建创新团队。继续加强本科教育创新团队建设,以精品课程和品牌专业建设为先导,建设若干支本科教育创新团队。

4、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计划

瞄准学科的“高,新,尖”前沿,每年定期地邀请国外的专家短期来我校讲学和学术交流;派遣教师去国外著名大学进修访问,攻读博士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

5、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定期遴选一批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的青年骨干教师,加强对其教书育人及学术研究的支持力度。以实施“青年英才计划”为先导,培植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后起领军人才,扶持青年教师队伍整体快速成长;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有计划资助中青年后备骨干人才开展为期半年以上的出国研修、合作科研及攻读学位。

(五)稳步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坚持以管理创新为保障,探索和建立人本、科学、高效、和谐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1、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作用。依法制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

2、坚持和深化目标管理

严格目标任务考核,把目标管理与学院(系、部)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任期考核制与岗位责任制结合起来。

3、实行全员聘任制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人事考核和教师职务聘任评价体系,逐步完善以工作绩效为核心的分配制度。鼓励合理竞争,人尽其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保障教职工的待遇与福利逐年增长。

4、推行校务公开

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和统一战线校情通报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人员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5、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大力支持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营造宽松开放的科研创新环境。

(六)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建设

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统筹校园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支撑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能力。

1、加强基础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

按照“人文校园、数字校园、两型校园”的标准,坚持统筹兼顾,量力而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续建结构实验室,新建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文科综合大楼、竹业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大楼、南方经理培训大楼、后勤服务大楼等规划建设任务;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精心建设校园园林景观,形成布局合理、环境宜人、充满人文气息、适合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校园环境。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优化图书馆文献采购流程,建立图书采购反馈机制,实现图书馆与读者、学院的有效沟通和互动;提升馆藏文献的读者满足率;严格控制中文图书复本量,增加中文图书种数,增加外文原版图书的采购数量;完善图书馆的数字文献资源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题数据库,进一步完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加强与学院、系部的联系,通过选聘文献资源建设特约联络员,在文献类别结构和文种上,逐步扩大数字资源和外文资源的比重。大力建设好数字化校园。

3、推进“两型校园”建设

建立健全节能制度,优化节能设施,完善水电监测平台建设,采用新型、高效节能技术设备,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七)切实保障资金投入

广泛拓展社会资源,多渠道筹措事业发展经费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财政支持,有效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1、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体系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基本建设经费、专项经费、财政性补贴等财政支持,提高教育事业收入;依靠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优势,争取国家和湖南省的重点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国家和湖南省的政策支持,基本化解学校债务;努力提高独立学院、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等办学模式的办学效益;积极争取企业、校友、社会各界的办学捐赠和资助,利用各方力量参与办学,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完善经费使用评价体系

加强财务管理,完善健全内部财务约束机制、风险防范机制、节约激励机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杜绝各类资金的违规使用,防止浪费;优化学校预算结构,规范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约束力和宏观调控作用,确保学校有限的财力资源集中投入到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中。

(八)积极改善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切实关注民生,积极改善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升其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和离退休老同志的生活待遇,重点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1、不断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解决教职工的实际困难和现实问题,建立与国家、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增长机制,逐年提高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实现教职员工福利待遇与办学效益同步增长,提升教职员工的幸福指数。

2、关心青年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加大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良好氛围。

3、认真落实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关心老同志,组织引导老同志继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为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良好条件。

4、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积极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良好学习生活条件;转变资助工作理念,拓宽筹款渠道,完善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困惑与实际困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623096 湘ICP备09017705号 湘教QS4_201212_010022 丨 网络中心技术支持